校园新闻
校园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校园新闻 >舞台再立“杨四郎”

舞台再立“杨四郎”

2017-12-08

图片来源于网络

舞台再立“杨四郎”

台边的胡琴、锣鼓阵阵作响,台下的观众沉醉其中,台上“杨四郎”的一声“叫小番”掀起了整个剧场的兴致。小小的林慕昔偷偷地伏在角落边,日复一日地打探着这片神奇之地发生的悲欢离合。

慕昔的家就在这剧院的旁边,经常在这儿演出的戏班子早就吸引了小慕昔的兴趣。台上有的时候是年轻的姑娘咿咿呀呀地啼哭,有的时候是黑脸的张飞哇呀呀地乱叫,华美的点翠头饰,精美的脸谱扮相……戏台上的一切让慕昔深深地感觉那是一个光鲜的地方,小小的他对那里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一来二往的玩耍间,慕昔成了剧院的常客,他曾误打误撞地溜进了后台,眼前匆忙化妆的演员,摆置一旁的髯口、戏服撩拨着慕昔更加渴望的心。他悄悄地伸出了手,轻抚着龙袍上的刺绣,那一丝一线像是微弱的电流透过他的指尖,却又触动了他的喜爱。初次与戏服的接触在慕昔心里埋下了学习京剧的种子,随着岁月的流过不断生根发芽。

6岁那年,慕昔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京剧班子学习京剧,可是那里,不是他记忆中光鲜亮丽的戏台,而是每天都充满着斥责声和啼哭声的“人间地狱”。

啪的一声,刀劈子抽向了慕昔的小腿,火辣辣的红印迅速在腿上蔓延开来,“这条腿站直!”背后传来了师父的声音。师父姓秦,是鼎鼎大名的老生演员,他在台上的华美扮相和华丽唱腔曾深深地吸引过慕昔。“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秦师父扳直了慕昔正在压的左腿,留下了一个严厉的眼神,转身离去。眼泪在慕昔的眼眶里打转转,他没有哭,也许是对练功生活的失望,也许是为了未来的隐忍,他在坚持着自己的热爱。

几年的时光一晃而过,慕昔已经从小孩子长成了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几年来一直心怀梦想的他却只是在戏台上跑跑龙套,在后台做做打杂,索然无味的时光消磨着他对京剧的热情,他的兴趣在一点一点地被欧美的流行音乐夺走。终于有一天,他再也受不住师父对他们“恨铁不成钢”的教训,大胆的向师父诉说了自己的心愿,并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戏班,奔赴了国外。

离开压抑了自己十几年的戏班,离开了严厉苛刻的师父,走在纽约的街道上,慕昔深感自由的快乐。不久,慕昔便找到了音乐伙伴,开始了他所谓喜欢的流行音乐的学习和创作。在一次创作的讨论中,外国伙伴提起了中国的京剧,慕昔心里五味杂陈,说不上是喜爱还是厌恶,不过随口骂骂咧咧地扯开了话题,同坐的外国友人对于这个曾经学习过京剧的中国男孩的回答一脸惊愕,慕昔也尴尬地不知所措。那天晚上,慕昔沉思了一夜,无尽的羞愧和后悔涌上心头,更多的还有对京剧的怀念。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他告别了音乐伙伴,启程飞回了中国。

回到熟悉的戏班子,慕昔悄悄地站在门口,偌大的练功房冷冷清清,只有师父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声嘶力竭地指着空无一人的练功房大喊:“你们今天要是能学会这快要消失的手艺,就是把刀架在我秦某的脖子上,一刀抹了我,我也在所不惜!”眼泪从慕昔的眼眶里越出,砸在了地板上。他不再是那个戏台上光鲜亮丽的“杨四郎”,师父病了,不,师父疯了。

慕昔冥想着师父的话,把自己和京剧关在了房间里很长时间,自己和京剧的缘分和回忆在眼前闪过,心中的热爱又再被慢慢地燃起。

几年后,戏台上杨四郎又随着锣鼓和胡琴登场,林慕昔成了京剧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可惜,秦师父没能清醒地看到慕昔成功的这一天。还好,杨四郎依旧在,胡琴声和锣鼓声一直没有断绝,一句“叫小番”仍博得满堂年轻观众的喝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指导教师:杨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