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交流
您的位置:首页>课 堂>教法交流 >浅谈历史有效教学

浅谈历史有效教学

2009-04-20

自古以来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在改革开放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在两年多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或来听我的课的老师交流,尤其是宋丽娟老师以及恩师饶红梅老师等历史组的同事们交流和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课;也通过听公开课以及师徒课,从中不断的汲取他人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仔细揣摩终于略窥端倪,归纳起来为“三个三”,即备课、上课和效果评价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 备课当有三维性。

高质量的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完整的备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法三个方面:

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备教材是备课的首要内容。备教材的第一步是熟读教材。历史新教材的编排上有小字的导言、大字的正文,也有加粗的提要、楷体字的阅读材料,还有穿插其中的图片、文献资料或名言警句、动脑筋,课后有探究和练一练及阅读卡,单元后有专题活动,教师备课时要熟读教材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并且把握好每个知识点的结构,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以去年同课异构时候的公开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课前做了很充分准备,在整堂课的结构上我虽然做到了主次分明,凡事在案例的讲述中过多过杂,使得整堂课下来显得华而不实。在分析练习册的时候,分析过于肤浅,对学生的争论更没能充分引导,使课堂失去了许多精彩,黯淡了许多。第二步是丰满教材。以教材为范本,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或引伸拓宽,更准确更充分地理解文本。以这学期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入了当时文革当中发生的事件,并以我祖父本人为案例,(祖父是我市政府领导人,但在文革当中无端受冤而死)增添了文革中动乱的真实性,于此同时,我将练习册的题目融入进课堂,通过案例的形式要学生同桌间相互讨论,并做分析。新时期的学生学生不能为了 应付考试而学习,成为学习的机器,而应该更多的了解我国的历史,更多的有自己的观点看法,不应该是我们强加给他们的。第三步是简化教材,理清线索提纲,定位重点难点。如《伟大历史专制》的学习线索: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略) 2、经过(回忆主要内容)详细讲解 3、意义(拨乱反正,转折)重点解析并与上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将中考当中的小综合引进课堂,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学会自主学习

备教法 在教学实际中常发现,尽管教师已将重要的知识点都讲到了,但学生没有兴趣,甚至讲过了学生还是不懂,或一错再错,也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这个问题已讲过多少遍,学生依然错,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法不当,学生不能理解或不接受甚至心理排斥。备教法,首先要分析哪些内容可以不讲或少讲,哪些内容要特讲、巧讲。一般地,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史实性知识,学生自己能找到,教师可以不讲或少讲,否则,既浪费时间也会冲淡学生的兴趣,需要特讲、巧讲的主要是针对“是什么”推敲“为什么”,通过剖析思路、细讲原委,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也能知其所以然。如《三大改造》中,成功和不足的因素给 自己分析。

备学法 教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备学法时,首先要心理换位,“如果我是学生,希望老师怎样?如果别人这样给我上课,我能感兴趣吗?我能理解掌握吗?”其次要找寻一个较好的切入口,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学生的心,打开一条清晰的思路,让学生学会而且会学。如《最可爱的人》中,主要针对上课有些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提问,假设他本人是邱少云在当时情况下,他会怎么做,实行换位思考。突破课本的局限。进而以对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出分析

第二 课堂奏响三步曲

真正的课堂应当是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有效的课堂必须是以学为主、以教促学。只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调整好教学的思路,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有效的历史课堂大致可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步,梳理。这是有效课堂的基础,通常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作适当提示或引路,学生在教师的学习重点提示或学习提纲引导下,通过读——划——想,理清基本史实。这一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克服惰性或依赖心理,也有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教,防止越俎代庖或者不分青红皂白地满堂灌。

第二步,理解。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通常以问题为导向,师生共同探究分析解答的思路,搜集相关的知识,形成严密的因果链,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所探究的问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不到,或能找到但不能理解的知识点。二是学生感兴趣并希望了解更多的知识点。;三是教师根据课文的重点或难点所设计的问题。

第三步,巩固。这是教学之效的保障,通常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像电影倒带一样回放学习过程,或者做一些练习,消化知识点。

第三、效果分为三境界

衡量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借用邓小平的一句名言“记住才是硬道理”。但“记住”也是有不同层次区别的,即使结果相同过程也各异,真正的效果更不可比拟。透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大致可分为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只知其然,属于死记硬背的复制型。主要表现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是孤立的、机械的,效果是暂时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学生感觉记起来很难,一考就混,考过就忘。推究其“教”,有“是什么”少“为什么”、有教材无教法、有教无学。

第二境界,知其所以然,属于理解记忆的接受型。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知识点因果链之线较完整,既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也有适当的思维过程,知识点不易混淆。反思其“教”,能较好的在“教”中指导“学”,引导学生透过史实看本质,有水到渠成之效。

第三境界,信手拈来,属于随心所欲的享受型。表现在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得牢固且轻松,历史知识面较宽,能由此及彼、纵横联系,形成较严密的知识网络,学习历史的兴趣浓厚,能享受到历史学习中的乐趣。反观其“教”,能以教材为本又不拘囿于教材,备课时注重教材的重组,教学中在学生已有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适当辐射链接成面,古今中外皆可点评,颇有指点江山之风,常有意犹未尽、只恨课堂太短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