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著作
您的位置:首页>课 程>论文著作 >兴趣、高效课堂初探

兴趣、高效课堂初探

2009-12-24


作者:马惠敏


内容提要:面对新课标教师不但要积极进行角色转变,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途径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有效。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体验,从教师知识积累,课前精心设置教学提问,鼓励学生不盲从大胆质疑书本和老师,课下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主动和学生们成为朋友等方面阐释了自己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知识积累 课堂提问学会质疑关注情感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下,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需要及时转换角色,尽量在思维上还原稚化。另一方面,在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要想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时代的气息,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把握时代脉搏不断丰富知识储备。

一、 知识积累、活跃课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想把课堂教学这份大餐做好、做香,使学生想吃、爱吃,就离不开资料的整合。在课堂上引入相关资料,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教师不再因狭窄的知识面而缩手缩脚,不再因拘泥于教材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放开手脚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和拓展延伸,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例如,在讲到生物进化方面的内容时,把白头叶猴繁殖和进化之谜穿插在授课中。雄性白头叶猴成年后,就会离开原来的家庭闯入另一个白头叶猴猴群,经过一番激烈的打斗取得胜利,他就会成为这个猴群的统治者,这正是白头叶猴家族得以延续250多万年的一个“强者生存”的秘诀。由于教学实例的引入,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内容,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兴趣。生物学科中有大量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在讲授遗传学部分时就故作玄虚的帮同学们“算”他们的血型,只要把父母的血型告诉我,我就能很神气的说出他的血型。整节课学生都兴奋而好奇,不断要求我把“秘诀”传授给他们。这时,我才从知识的角度告诉同学们,人的红细胞上的不同抗原构成了人的不同血型。因为人的血型抗原物质都是蛋白质,所以,人的血型是由基因决定的。人的ABO血型是由3个基因决定的,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可能有其中的两个基因。把人类的ABO血型和基因型的关系表展示给同学们,本来较复杂的问题也变的简单了。现在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汲取营养,及时抓住新闻焦点展开课堂讨论。比如,近年来关于克隆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很多方面的质疑。中国坚持反对生殖性克隆人的立场,并加强对治疗性克隆研究的管理和控制,确保人类的尊严和国际公认的生命伦理原则不受损伤。关于克隆方面的知识学生们既感觉熟悉又很模糊,上课时就有意识的抓住这个新闻热点,简单介绍部分克隆的知识。同时也引导学生们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一新鲜事物。威尔穆特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者,他特别强调胚胎克隆决非以生殖为目的,而是从克隆的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用于移植,以修复或治疗人类受损的组织或器官。因为以病人的体细胞和作为供核克隆出的胚胎中提取的干细胞含有与病人相同的遗传成分,从理论上说这种干细胞移植后可以避免排异反应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克隆知识的了解,学生们也能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不但丰富了知识,更是提高了学习兴趣。最近一段时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最大的是H1N1流感的传播,学校也因此停课一周。复课后同学们都免费接种了甲流疫苗。应同学们的要求把疫苗的情况给同学们做了简单的介绍。利用疫苗对人体进行主动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他可以在接受疫苗者体内建立起对入侵物质感染的免疫抗性,从而免受相应病原生物的侵染。目前疫苗的种类有很多,例如;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转基因植物口服疫苗、核酸疫苗等。我们比较熟悉的SARS疫苗和H1N1疫苗都属于灭活疫苗,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而制成的制剂。死疫苗在体内不能生长繁殖,故安全可靠易保存。所有这些知识的引入都要求教师在平时做有心人,平时注意多搜集材料,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二、 课堂巧设疑、调动主体

一个好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和知识掌握情况做到了然于胸。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上课时有的放矢的设置一些问题。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目的各有不同。有一些提问是为了引入新课,我在引入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时,就引入以下问题引入新课1、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构成生物体的无数细胞从何而来?3、构成植物体和动物体的所有细胞都一样吗?4、细胞中和遗传有关的结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引入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回顾,又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为一节课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而有些提问只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知识。例如在讲到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部分时,我们了解到果实通常是由子房发育而成,我们食用的部分是中果皮发达的肉质部分,例如桃、李、杏、梅、枣、杨梅、槟榔、樱桃、芒果等核果类水果。但果实也可以由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花序轴等一起参与组成。你可曾想过:我们所食用的瓜果是植物的那一部分发育而成的?这种问题学生上课时是不可能回答的,但是此类问题会大大的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尽管这不是必须完成的作业,但是很多学生会很认真的去查找资料。第二天学生们给了我一个惊喜,学生们查到了大量的信息如梨、苹果、枇杷、山楂等水果,是由子房和花托愈合在一起发育而成的,花托形成了果壁,为可食用部分。葡萄、柿子、阳桃、番茄等均属于浆果类水果,除外果皮和种子外,其余部分均为可食用部分,包括中果皮、内果皮和胎座。查到资料的同学侃侃而谈,没有查资料的同学很是眼馋,课下都来追问老师什么时候还有这种作业。看到他们这种学习的劲头,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另外还有一种提问方式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为了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思维分析的潜能。由教师设置递进式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中结合21三体综合症的图片,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该病的特征。问题1、“你们见过这种病人吗?这种病人与常人有哪些不同?问题2、你们列举出的这些病症中,最明显的是哪一个?问题3、患者多的染色体是那条?递进式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但是课堂设疑也不是一根万能棒,问题的设置要适度。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而过难的问题,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其思维启动不起来,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到最后还是老师自圆其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三点:一要围绕教学目的,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的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的过程后才能得到答案。只有通过教学过程中灵活有效的提问,才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三、 鼓励学生质疑课本,拓展延伸教材

课本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积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事物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课本上的说法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有眼睛观察事物,用自己的头脑分析问题。如新陈代谢部分在最后明确指出:人的新陈代谢是由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控制下进行的。但是有的同学提出质疑,体液调节不但可通过激素调节人体的活动,还可以通过新陈代谢的产物来调节。例如二氧化碳可以调节呼吸速度,呼吸属于新陈代谢的基本活动,那么新陈代谢的调解是靠神经和激素调节呢?还是靠神经和体液调节呢?师生经过讨论还是认为新陈代谢是由神经和体液调节这种说法更全面。又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师告诉学生:丙酮、酒精都能溶解叶绿体色素,但是丙酮有毒。结果有同学提出:那编教材的人不对,明明知道丙酮有毒就应该用酒精替代丙酮进行实验。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们马上分成两个小组对两种溶剂的实验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尽管叶绿体色素溶于酒精,但是溶解度比较低而且酒精挥发比丙酮慢,实验现象很不明显、效果不好,还是用丙酮作为溶剂比较好。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会激发学生非常活跃的思维、他们会提出很多的质疑,如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为什么血液在血管中不会凝固?输入不同血型的血会发生凝集反应属于人体免疫吗?骨髓移植后的病人自己的骨髓会恢复造血功能吗?这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智慧,这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课堂生成资源。因此,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肯定他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的大胆质疑的精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 关注情感、及时进行课堂效果评价

教育必须面向班级的所有同学,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尽管新一轮生物学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尽量多的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和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但是我认为一节课的好坏还是要由学生的接受程度作为评判标准,不管怎样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目的明确,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自觉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内容,就是一节好课。有时候一节课有提问、有讨论、有多媒体的辅助,看似很丰富热闹,课下向同学生们征集反馈后发现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很理想。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的高度有效。看来我们只是从教法入手去抓学习效果还远远不够,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即使你把课堂变成“大舞台”,学生根本不参与也是白费功夫。不同学生的生物学情感障碍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属于情绪低落型,他们对生物学学习表现淡漠,没有生物学学习的要求,对课堂上的提问或者课后的作业不敢兴趣;有的属于情绪波动型,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热情是受本人的情绪制约,忽冷忽热,不稳定,学到好玩的地方就兴趣高涨,等深入到科学知识内部时就冷了;有的属于退缩性,他们对于生物学学习主动投入不够,思考问题不积极,识记型的题目还可以,一旦遇到一些陌生的问题,就不敢尝试。如果教学只是注重课堂,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感,不及时了解课堂效果,就会造成课上一片繁荣,课下一塌糊涂的结果。因此,教学中只有重视对学生情感障碍的关注和帮助,才能有助于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学中我常为学生对追求知识的热忱而感动,这种感动也化作无穷的动力,要求自己平时注意积累材料,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和步骤;课后及时做好课后札记,做好教学心得积累。课余时间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打消他们对学习生物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主动与学生交谈,尽快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困难,逐步诱导他们参与生物学学习活动。学习如果有了兴趣相伴才能达到学生“会学、好学、乐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洪成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2】 李文增 我国白头叶猴的研究现状与保护

【3】 生物学教学